不談雲端,你就落伍了!
‧本文由 James Tseng 分享 ‧
2009-11-08 ‧
顯示 3,583 次
‧
轉寄 8 次
‧
短評 4 篇
‧
不談雲端,你就落伍了!
這是一場正在改變十億人電腦使用習慣的資訊新革命!
Google執行長施密特日前在猶他州鹽湖城的演說中大膽宣告:雲端運算引發的潮流將比個人電腦的出現更為龐大!
究竟雲端運算是什麼?
它不是一項全新技術,而是一項概念,「簡單的說,就是把所有的資料全部丟到網路上處理」Google台灣總經理簡立峰說。
所謂的「雲」,其實是由許多部具有高運算能力的超級電腦所組成的資料中心。「進入雲端」,指的就是透過網路,連接上這些超級電腦,由它們來幫你處理資料。
雲端運算時代一旦真正來臨,你不必再背著筆記型電腦到處跑,電腦壞了、被偷了也無所謂,因為你的資料都在雲端上。只要一組帳號密碼,就可以把所有能上網的裝置──隨便一支手機、一台衛星導航(GPS)、甚至路邊的提款機,都變成你的個人電腦。
事實上,各式各樣的「雲」早就漂浮在你身旁。當你開啟Gmail帳戶、在無名小站或Flicker上使用相簿分享照片、用iPhone上傳下載各種軟體與遊戲的同時,你就已經漫步在雲端之上。「雲端運算就是要把這些服務將更加完整、多樣化,」簡立峰說。
雲端改變的不只是個人生活,對於中小企業的影響更為巨大。
如果將機房設備維護、網路管理與軟體升級通通交給雲端處理,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報告,一家規模兩百人的公司,光是軟體的部分,至少可以比現在省下三○%的成本。
「速度」,更是雲端運算的另一個關鍵。
在高盛等投資銀行,利用超級電腦所組成的雲端運算的分析優勢,向倫敦、紐約等全世界交易所發出指令,高盛的大戶可以比散戶早0.3秒接收股市訊息,提供這項服務的高盛也因而賺進大筆佣金。
根據國際數據資訊中心(IDC)的資料顯示,未來五年雲端服務的平均年成長率可望達到二六%;市場調查機構顧能將雲端運算列為IT產業未來十大趨勢首位,其報告指出,至二○一二年《財星》五百大企業中會有四百家使用各式不同的雲端運算服務。
如此龐大的商機潛力,使 Google、微軟、亞馬遜、IBM、戴爾、昇陽、惠普等各科技大廠,都大舉跨入雲端運算領域。儘管雲端戰場已經打得火熱,還是有人認為,雲端運算不過是IT大廠想出來的另一個行銷花招。對此,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的回答是:「No!這不是slogan(口號)也不是謊言,這是一個must(必然),是未來的氧氣。」
廣達近期才以一千萬美元(約合新台幣三億二千萬元)取得美商 IC 設計公司Tilera 特別股,投入雲端運算晶片設計,並與麻省理工學院(MIT)合作,啟動「Qmulous」計畫,成立新部門,將雲端運算列為未來十年的「新金礦區」。
「現在談雲端就會像幾年前談網路一樣,再不上就落伍了,」林百里說。雲端運算時代,這個看似虛無縹緲的詞,正逐步改變你我的未來,你,準備好了嗎?
0.00
0 votes
1
3
5
7
9
請按數字進行評分
請以1~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,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。謝謝!
|
關鍵字建檔說明
|
顯示/隱藏
列印
列印提示
-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「顯示/隱藏」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。
- 內容確認後,點擊右方的「列印」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。
- 完成後,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。
◎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,均限會員使用:
- 圖檔類型 以縮圖方式呈現,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!
- 檔案類型 以檔名方式呈現,建議先另存新檔,再開啟瀏覽!
- FLV類型 支援線上瀏覽模式,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;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。
-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?請參考「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?」
-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,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,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:
台客
於 2009-11-08 16:10:36 說 觀念又進一步。 | |
bruce= 曾經都是美好的回憶 =
於 2009-11-08 16:45:58 說 果然又是另ㄧ波 科技改朝換代 | |
Antman
於 2009-11-09 14:38:37 說 我實在對於什麼「不...就落伍」或「...時代來臨」的標題很反感。一個是威脅,一個是未審先判。不排斥新事物是好事,可是一來不是新事物都是好事,二來這種對「舊」的「不屑」的態度是愚蠢的。我們每每還來不及累積或深化就要打倒或放棄。對於「舊」不願去回想,這其實很可怕,這代表了我們正慢慢喪失反省的能力。難怪這個世界越來越淺碟化,因為累積的功夫或心態是「落伍」的。而散布或承載這種價值的媒體當然也會越來越淺。 | |
叮咚= Dare to dream, able to win! =
於 2009-11-09 23:23:45 說 雲端是網路業者的一個詭計,試圖將網路用戶轉變成手機用戶的消費模式。 趨勢的轉變或許使用者起不了什麼大作用,但最終還是要接受市場的檢驗。 至於論述習慣,那是煙霧彈,聰明的讀者要懂得看出背後的真相。 | |